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_察尔汗盐湖哪里最漂亮

admina

  世界上最大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的内陆干盐湖是哪里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

  2015-06-07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

  微信号 dili360

  功能介绍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点击上方 “中国国家地理”可订阅哦!

  察尔汗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干盐湖。本文作者与两位教授同行,深入到盐湖区的纵深地带,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现象,拍到了一些难得一见的景观。通过这篇报道你可以了解到盐湖的许多秘密。

  

  这是一种难得一见的景观,一片一望无际的白花花的结晶盐。在柴达木盆地这个沙尘暴的源区,这一片晶莹的雪白竟没被掩盖,纯属一种偶然。假如有上帝的话,这里应是上帝的晾台,我们站在这里眺望,竟望不到这晾台的边界有多远。

  越过青海南山的一个垭口,我们离开青海湖盆地,进入了柴达木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封闭的,河水只能流进去,不能流出来。尽管是两个紧邻的盆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碧波荡漾,形成了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一个水大部分蒸发,干涸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盐湖区。

  开始,还可以不时地看到远山的山脊上分布着植被树林。这里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是倒置的。从山脊向下,降水逐渐减少,因而树都长在山岭上。树是祁连圆柏,据说是在中国目前能找到的树龄最长的树种之一,树龄大约一千八百年。这种树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因为可以通过树轮的疏密程度,分析气候的变化,看出每一年气候的干湿冷暖。尤其是在这一带古墓中挖出的古代树木,可以让我们准确地了解这一带古时候的气候情况。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我们越来越接近柴达木盆地的底部。祁连山圆柏早已不见了,地上是一种叫做骆驼刺的灌丛。此时,一群骆驼过来了,高大魁伟,与周围的景色协调极了。我还发现,灌丛中窜出两只野兔,一跳一跳地跑掉了。

  

  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的边缘,所以还能看到植被和骆驼,但已经是一种半荒漠的景观了,那植物因为只有骆驼能吃所以叫骆驼刺。从这里沿着青藏公路向西行进,很快就进入柴达木盆地的中心地带,那里就是寸草不生的一片荒漠了,但是在这荒漠中却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干盐湖,盐湖中蕴藏着钾、锂、食盐等珍贵的资源。

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_察尔汗盐湖哪里最漂亮

  再向前,便什么植被也没有了,一片荒漠。我们到达了柴达木盆地的底部。

  很快地,我们见到了第一个盐湖——茶卡盐湖。虽然这个盐湖大名鼎鼎,实际的景象却有些让我失望。早在西汉时期,这里的羌人就采盐换物,清代官方还在这里设立了盐局,历史上“青盐”在西北地区名闻遐迩,主要指的就是这里的盐。但今天这里的盐遭到了海盐的竞争,产量完全随市场而定。我们去时,盐场已经放假。站在一座食盐堆成的盐山上,放眼望去,见不到一个人影。这和一天后,我们在察尔汗采访青海盐湖集团年产百万吨的青海钾肥公司时,看到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那里的产品——化肥氯化钾供不应求,甚至车皮都不够用,无法全部运出。洁白的氯化钾堆放在露天的广场上,如山一样,数百个工人争分夺秒地在装袋,巨大的铲车和自卸车穿梭往来,忙个不停。一个消息在人群中悄悄地传递:化肥又涨价了,一吨氯化钾涨了700元。

  茶卡盐湖的冷落和察尔汗钾肥的火热,说明在今天,食盐这种产品,工艺简单,资源丰富。过去食盐之所以昂贵,主要是运输成本高。今天食盐已经无法成为盐湖地区的优势产品,但是钾盐就不同了,察尔汗盐湖是富含钾等多种金属的盐湖,钾矿的资源储量达2.736亿吨,这在世界上只有几个地区可以媲美,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车行驶在从诺木洪乡到格尔木市的公路上,这一带接近了柴达木盆地的中心。透过车窗望去,南面是连绵起伏的昆仑山脉,北面是无边无际的大平原。让人感到新奇的是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看不到生物,地上没有一根草,一棵树,天上没有飞鸟。而给我更强烈的印象是它的平坦和辽阔,丝毫没有“盆” 的感觉只有“平”。车行驶在这里,有些像在华北大平原上,华北大平原的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柴达木盆地面积是它的2/3,20多万平方公里,同样的辽阔。

  柴达木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宽处350公里,是由西北方的阿尔金山、东北方的祁连山、南方的昆仑山这三大山系围合而成。然而身处其中,你丝毫不会有被围的感觉,这些大山好像离你很远很远,只是南面的昆仑山连绵不绝,遥遥在望,因为公路就修在山前的戈壁上。

  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感觉,不像在盆中,而像在盘中。我想创造“盆地”这个地理名词的人,当时一定是在一个较小的凹陷中,不会是在像柴达木盆地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地方。盆:一种比盘较深的敞口容器;盘:一种敞口而扁浅的容器。盘与盆的区别在于“浅”与“深”,也就是竖起的边缘与平坦的底部之比例。我们看一下柴达木周边的大山有多高:南面是昆仑山东段的北部分支祁漫塔格山和布尔汗布达山,它们的平均高度约为海拔5000多米,最高峰为莫诺马哈峰海拔7720米;西北面的阿尔金山和东北方的祁连山,平均海拔高度都约为海拔5000多米,最高峰分别为海拔5798米和 5547米;由此看来,围绕着柴达木盆地的是一圈海拔5000多米的山,柴达木盆地自身的海拔高度约为2600米,站在柴达木盆地看到的周围山的高度应为:5000米减去2600米,大约为2400米。这就是说,如果把柴达木形容为一个盆,那么它的边缘翘起的“盆沿”高约2.4公里,但盆底是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50公里,是边缘翘起部分2.4公里的146—333倍。倘若按照这样的比例造一个容器,你会把它叫“盆”,还是叫“盘”呢?如果有一个身高几万米的巨人的话,在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他看来柴达木就会像我们早餐时吃煎鸡蛋用的盘子,甚至,他还会看到这个盘子的旁边还有一个大一点的盘子“塔里木”。因此,柴达木盆地更确切地,应该叫“柴达木盘地”或者叫“柴达木碟地”。

  把柴达木叫“盆地”而不叫“盘地”或“碟地”,反映了人类视觉上的一个误区:对垂直高度十分敏感,对水平距离麻木迟钝。大地上微微崛起一个小包,我们就将其赞颂为巍峨;平地上千里万里,我们视为天经地义。我们对山的感觉完全是井底之蛙的感觉,是以自己的身高而不是以地球表面为尺度的。所谓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对我们而言是屋脊,就地球表面而言,只不过是脸上的一道皱纹而已。

  把柴达木叫“盘地”或“碟地”,不仅可以帮助我想象柴达木的立体影像,对于我理解盐湖的形成和演化也有着重要意义。盘或碟的平浅开敞,决定了盐湖的诞生和命运。假如没有柴达木的平坦辽阔,假如柴达木的底部是锥形的,或者像一个杯子的形状,或者像一个碗、一个盆一样,那么可能不会有察尔汗盐湖群。

  我们知道盐湖的形成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盐分随着河水汇集到一个没有出口的湖泊中。这个湖泊会成为一个淡水湖、咸水湖还是盐湖,取决于它的水量收支是否平衡。它的收入是河流、湖面降水或地下水带来的水量,而支出,由于没有出口,主要是太阳照射造成的蒸发。如果蒸发量大于流入湖泊的水量,湖面会逐渐缩小,水中的盐分就会饱和、析出,直至成为一个干涸的盐湖;如果流入的水量与蒸发量相等,湖面就维持现状。蒸发是内陆湖泊的主要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蒸发量无疑与湖面的大小相关。湖面越大,蒸发量越大。好比晾晒床单,完全展开晾晒会比不展开晾晒干得快,因为晾晒的面积大了。同样把等量的含盐的水分别放到一个盘子和一个杯子里,拿到太阳底下,最先蒸发干净,有盐析出的肯定是盘子而不是杯子。

  可见,如果柴达木不是一个广阔的平浅的盘子,而是一个面积小、有深度的杯子或盆子,那么它周围一条条河流带来的河水就不会被很快地蒸发,或许就能在流入和蒸发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那样我们就会看到又一个青海湖,而不是察尔汗盐湖了。

  柴达木不是杯子和盆子,它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它像是上帝的一个晾台。上帝选中了这里,要在这里展示他的珍宝——他隐藏在自然中的奥秘。

  他的珍宝之一就是察尔汗盐湖。察尔汗盐湖在整个盆地的中南部。面积585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干盐湖,其食盐、钾、镁的储量超过死海和美国的大盐湖。

  在青海盐湖集团钾盐公司,总工程师李承宝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钾盐的生产和工艺过程。

  

  化肥——氯化钾每吨售价高达千元以上。我们去时,正逢化肥涨价,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装运化肥。

  

  这像山一样堆放的就是农民最需要的化肥——氯化钾。看到青海盐湖集团年产百万吨的钾盐公司的货场,其规模令人赞叹,在这里你能充分感受到察尔汗盐湖的富有。

  我们来到了工厂外面的广场,农民手中视若珍宝的钾肥,在这里如山似地堆积着。

  “全国年需化肥500万吨钾肥,我们现在年产100万吨,我们争取三分天下有其一。”李总工程师说。

  其实中国钾肥的主要产地就在察尔汗盐湖,除了这家年产百万吨的大厂外,它的周围还有一些年产20万、10万、5万吨的小型企业,其余的需求全都依靠进口。

  有人问:中国其他地方就找不到钾矿?有人答:因为其他的地方没有盐湖。

  但许多国家都有非盐湖的固体钾矿,偏偏中国找钾要到盐湖里找,对于这一点,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的所长马海州教授有些不平。他说:就固体的钾矿分布来说,对中国似乎有些不公,比如在西北一出国界,哈萨克斯坦等国就有固体的钾矿,在西南,一出国界,泰国等国也有固体的钾矿。他不相信会这么奇怪,他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的西北找到固体的钾矿。

  据说在柴达木盆地的盐湖中找到晶间卤水中的钾盐,还有些戏剧性。盐湖方面的知名学者郑绵平院士是当事人。1957年郑绵平作为中国科学院柴达木盐湖科学调查队的一员,进入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区。但他们对找到我国急需的钾盐矿并没抱有希望。

  因为当时已知的固体钾盐矿床都是远古大海留下的沉积。一些矿床学教科书认为,内陆盐湖盆地较小,粘土对钾的选择性吸附,使汇入盐湖盆地的钾量很少,加上干湿周期性气候,使盐湖中钾分难以富集到形成固相的钾盐矿。

  1957年10月2日,也就是郑绵平到达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第二天清早,郑绵平与考察队队长——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柳大纲先生在盐壳大道上边走边聊,这时他们注意到路边每隔10米多远就有一个浅坑,坑内距地面20厘米以下,全为晶间卤水充满。郑绵平蹲下仔细观察,见浅坑有蚕豆大小的闪亮透明斜方锥状晶体附着。他抠下几颗观察、舔尝,感到有一丁点的“辣味”。经柳先生观看,再经化学分析论证,发现是一种钾盐矿物,新沉积的光卤石(KCl·MgCl2·6H2O)。后来经全湖的坑探和钻探,发现这里是钾的富矿。首次估算该湖钾盐资源为1.508亿吨,从此结束了中国没有钾盐的历史。

  只有在大海底才能汇集成的钾矿,在柴达木盆地中心处的察尔汗找到了,这一方面让我们联想到柴达木盆地的广袤,另一面也赞叹自然的奇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盐湖形成的过程: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地壳的运动,柴达木盆地周围的山脉崛起了,一个封闭的盘子形成了,山谷中一条条河流将这些大山中风化破碎的岩石中的各种矿物质,什么钾、钠、钙、镁等通过淋溶等作用溶解在水中,带向盆地,但是由于这个盘子太大了,而所有河流的水量也补充不了由于水面太大蒸发损失的水量,盆地中的水呈现一种“饱和状态”,每天太阳还在继续地照耀,河水却不见增加,渐渐地,盆地中的水变成了一种“过饱和状态”,这时水中溶解的各种矿物质开始析出,但是谁先析出呢?这是有规律的:谁的溶解度低,谁就最先析出,最后析出的,是溶解度最大的那种。我们知道不溶于水的泥沙一进入盆地的水中,在河口的三角洲就开始淤积了,接下来就是碳酸钙,跟着是各种碳酸盐、硫酸盐,再下来是我们吃的食盐(氯化钠),但是我们喜欢的钾还藏在水中,不肯出来,最后它竟藏在了食盐的结晶体的空隙中(察尔汗盐湖中的钾就是这样,被称为“晶间卤水”)。

  

  这被称之为珍珠盐(上、下)摄影/山发寿

  

  

  这巨大的“盐柱”晶莹剔透,非常罕见。(上、下)摄影/山发寿

  

  

  这盐花的不同之处是它的晶体是一个个斜方锥状

  我想起了华裔瑞士地质学家许靖华,在《古海荒漠》一书中,他讲述了在地中海深海钻探的故事,他有一个大胆的猜测:直布罗陀海峡曾经像闸门一样关闭过,地中海像柴达木盆地一样,被太阳晒干了。他甚至画出了一张地中海干涸后海底沉积岩的分布图,这分布图是与地中海一样的形状,沉积岩的分布就遵循上面所说的规律:最外一圈最先沉淀在周缘的盐类是溶解度低的碳酸盐——石灰岩或白云岩,随着水位降低和浓度增加,接着沉淀的是一圈硫酸盐,最后在盐湖的中心或凹陷最深的地方沉淀的是食盐和更易溶解的盐类,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牛眼。这张图一圈一圈的很像一张等高线图。

  为了证实他的猜想,在一项为其他目的的地中海钻探计划中,他打了许多钻孔,是为了去寻找“牛眼”,结果竟被他找到了,一时间地中海曾经干涸过的新闻轰动了欧洲。

  柴达木的“牛眼”在哪呢?自然界是复杂的,“牛眼”不会像找同心圆的圆心那样简单。注入柴达木盆地的一条条河流,都会因注入淡水而影响周边的沉积。盆地也可能由一个大湖随着水量的减少和周边河流的影响而演变成几个小湖,牛眼应该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盐湖微地貌——盐花

  溶解在盐湖里的盐每当水分蒸发迅速或水温降低时,水中盐分就会因为过度饱和而结晶析出,成为姿态各异的结晶体,非常可观,盐湖人叫它们为“盐花”。这有些像溶洞中的钟乳石。盐花因为每当温度和空气里的水分变化,结晶盐就会随之发生结晶-潮解-结晶的变化。因此“盐花”每天、每季都会“花色”不同,形态各异。

  

  土中的秘密 在盐湖区,举目望去,看到的往往是一片褐色的土地,而不是白花花的盐盖,这是因为被大风吹来的尘土所覆盖,其实你只要挖开一块土,你就会看到土中全是结晶的盐,而且在盐晶体间充满了空隙,空隙间全是未结晶的卤水,这卤水里就含有氯化钾、锂等。

  

  这盐花的不同之处是它的晶体是一个个斜方锥状

  

  这是青海钾盐公司的盐池,让卤水中的食盐先结晶析出,然后将余下的含钾的卤水收集起来进入下一道工序,以便把其中的化肥氯化钾提纯出来。食盐氯化钠在这里不受重视,因为其价格低廉,无人问津。只有结晶而出的盐花在盐池边寂寞而优雅地开放。

  我们下一站要去的一个盐湖——东台吉乃尔湖,也许就是诸多牛眼中的一个。

  这个湖在察尔汗盐湖的西边,渺无人烟,去这个湖的路上,只碰见了两辆给里面的人送水的水车。

  东台吉乃尔盐湖是一个富含金属锂的盐湖,锂目前是抢手的商品,想想我们的手机、手提电脑、无污染的汽车等等,哪一样不标榜用的是锂电池呢。

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介绍_察尔汗盐湖哪里最漂亮

  为了开发这里的锂,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已经与几家公司合作,在这里建起了厂房,在离这里不远处的西台吉乃尔湖,北京的某大集团已经捷足先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洁白的干盐滩,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投射在盐滩上,很长很长,极为清晰。这使我感到很新奇,我们拍了许多照片。看了我们的图片,盐湖所的马海州所长说,你们挺幸运,这样辽阔的洁白盐滩,很难见到,因为这一带风很大,还有沙尘暴,风会把大量的泥土吹来,把这白色的盐滩掩盖,所以,在盐湖区,你看到的到处都是土地,而不是洁白的盐滩,只有在没有干涸的盐湖和挖开的盐池周围才能看到洁白的结晶盐壳和盐花。你们这季节来,没有刮大风,所以你们才看到了白色的盐滩。

  

  好像一阵风来就会把它吹断,它好像盐花的胚胎正在形成,我们好像看见了我们不应看见的秘密。摄影/陈宜强

  

  谁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一个盐花是这样,而那一个是另一个样子,上帝就喜欢它们多种多样。摄影/陈宜强

  

  湖中湖。湖底都是盐的结晶体,惟独这里的盐水拒绝结晶,因为这里地下有泉源把淡水源源喷出。摄影/陈宜强

  晚上我们就住在东台吉乃尔湖旁一幢简陋的临时活动房中。发电机的隆隆声令人难以入睡。同行的山发寿教授给我们讲起他们当年考察盐湖,在这里曾经几天走不出去的经历;司机宋师傅也给我们讲述了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科考队考察阿尔金山盐湖资源时,被山洪堵在山中,几天走不出,险些饿死的传奇故事。这些让我们了解了早期的科学工作者在帮助我们认识西部、了解西部时所付出的努力。

  别人都睡着了。我披衣起身来到夜空下,外面星空辽阔,万籁俱寂。辽阔的地面上看不到任何凸起的东西,整个感觉好像是来到了月球或者火星上。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反复出现一个问题,这里这么辽阔的空间适合做什么?赛车? 像美国拉斯韦加斯一样搞博彩业或者摆满太阳能电池?等等。后来我觉得可笑,为什么我们看到辽阔的空荡荡的空间就不习惯,本能地想“这里适合做什么”呢?

  远处有一簇灯光在闪耀,像夜航在大海中的航船。我知道那是某家开发西台吉乃尔盐湖的公司所在地发出的灯光,据说那里的接待处像星级饭店一样豪华,因为他们认为在那里投巨资开发金属锂值得。

  当我回到房间时,发现鞋上沾满了黏乎乎的泥土。盐湖所的山教授说:那是因为夜晚盐土表面的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盐晶体的液化,把地面搞得潮乎乎的。到了中午,阳光又会把地面晒干,土中的盐又失水而结晶,每天干涸的盐湖大地上都在重复结晶-潮解-结晶的故事。

  早晨我们开车上路了,用盐修成的公路被称为世界上造价最低、最坚实的公路。然而,我发现公路的表面像被洒水车洒了水一样,湿湿的,在朝阳下闪耀。我知道了这就是山教授昨晚说的“潮解”。

  我向公路两边望去,奇怪,昨天我们来时一望无际灰蒙蒙的盐地变得像被新翻耕的农田一样,新鲜、湿润、蓬松,好像全世界的蚯蚓都到这里来工作了一夜。眼前的盐湖大地像是北大荒、华北大平原的田野一样诱人,使我这个即使不是农民的人也产生了在这里播种耕作的冲动,但我知道这又是伟大的“潮解”。

  

  早晨,盐土是如此的蓬松、湿润、新鲜,这是因为盐土中的盐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发生了潮解。当太阳升起时,空气将变得干燥,土中的盐又将失去水而结晶。盐湖大地又将变成灰褐的颜色,第二天早晨,新的轮回又将开始。

  结晶-潮解,每天都在重复,但每天大地的变化都不一样。不但是覆盖在盐壳上的土在变,盐池里的盐花每天也因为天气水分的不同,潮解和结晶成不同模样。

  在盐湖你每一天看到的都是新景观。这就是盐湖的魅力。

  本文选摘于《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月刊

  撰文/单之蔷 摄影/单之蔷 等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