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皇城草原,祁连山草原旅游我们是从门源出发祁连山草原旅游的,
翻越冷龙岭到达皇城草原。
从门源开始一直就在不停地翻山,
冷龙岭的宁缠垭口是这一路的最高点,
海拔3980米,
然后沿山路下行到宁昌河谷2890米,
然后又开始祁连山草原旅游了爬升,
祁连山草原旅游我以为这一次也是翻过一座山,
会再回到山底,但是没有。
当我们还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的时候,
一片草原毫无征兆的出现在面前,
这就是皇城草原。
路边一块指示牌写着百花掌草原,
顺着指示牌一路往前走去,
这是一片奇怪的草原,
给我的感觉是在天上的草原行走,
上来了再也下不去了。
我见过很多的草原,
都是一望无际的辽阔,
但是这里的草原是有边界的,
顺着草原上的土路,
我们沿着草原的边界在行走,
边上就是深不见底大峡谷,
隐约能够听见峡谷里传来的水声。
另一边的草场上,
数不清的牛羊散落在期间,
牛羊的叫声,让草原更加辽阔,
天空中盘旋的鹰,在自由的的翱翔,
远处是影影绰绰的山脉,
让我觉得这里的草原是一个能够看得见边界的草原。
皇城草原,又叫夏日塔拉草原,在裕固族中被称为“金色的草原”。地处祁连山北麓冷龙岭下,海拔在2500米--4500米之间。当时的窝阔台次子阔端因战功显赫被封为西凉王,也称永昌王,看中了这里,便建起了牧马场和避暑的宫殿,从此这里被称为皇城。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
在“最美中国”的评选活动中,
祁连山草原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皇城草原和山丹军马场便是最核心的部分,
最早都同属于大马营草原。
我在和马场职工聊天的时候,他们骄傲的告诉我们,他们的第一任场长是霍去病。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了盘踞在焉支山、大马营草原的匈奴。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气侯凉爽,水草丰茂,是孳养良骥骏马的最佳场所,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大马营草原设置牧师苑,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皇家马场,也是中国历朝历代以来唯一一个由汉族人管理的牧马场。历史上这里马匹最多时候十数年高达200万匹。大马营草原自汉武帝设置“牧师苑”到今天的军马场,历尽沧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鸾鸟湖边看到万马奔腾的景象。
在这里人们一直流传这样的传说。相传,这里出过“天马”、“神马”、“千里驹”。据养马的师傅说,很久以前,这里出了匹“火焰驹”。它刚生下来时,皮包骨头,干瘦如柴,满身皮痂不长毛,遇到雾天雷电,就长声嘶叫,嘴里喷出一股火光。一位祖籍山东的老牧民识得这是一匹宝马,他连工钱都不要了只要了这匹瘦马。就辞了工回了家。他把马拉到偏僻安静的一个地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草药熬上,涂在了马的身上,一会就脱了皮痂,火焰驹显身了,嘴里直喷火光,精神抖擞,他一溜烟就骑走了。这位老牧民走后,这里的人们才知道他骑走的是千年难遇的火焰驹。火焰驹的传说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这或许就是一代代牧马人美好的希冀吧。
春季,万物复苏,牧场中绿草如茵,
好似一个巨大的天然绿色大地毯,
各种野花盛开,争奇斗妍,姹紫嫣红,
蓝天、白云、绿草、鲜花、浑然一体,
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立体彩色油画。
这个时候很多母马都怀胎接近临盆,
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剧烈奔跑,
很少能碰到有万马奔腾的场面。
夏季,晴空万里 天高云淡,
山清水秀,牧草丰润,万顷油菜花盛开,
一望无边,微风吹过,花涛汹涌,
宛如钱塘江潮水,一浪推过一浪。
远处的祁连山雪峰银光四溢,
茵茵泛绿的草场上马群驰骋,牛羊追逐;
近处松柏翠绿,雄鹰翱翔,百灵鸣叫。
秋季,晴空万里 天高云淡 草已渐渐泛黄。
冬季,因为严寒一般气温都是比较低的,
这时的马场也是另有一番景象啊。
到西北、找西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