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次辽塔之行嘉峪关介绍作文,感觉蛮神奇的。
因为年初在朋友推荐下加了历史讲坛老白的微信,所以关注到历史讲坛组织的活动,随之发现了这个两日的河北辽塔线路,一来只花周末,二来离得近,所以便和朋友们一起报名参加了~
一个人走惯了荒野帝陵,这次有一帮人一起去寻古,别有一番韵味~
先说说这个团。
行程日期:2017-2-17到2-19。
行程费用:¥1180元,含两晚上住宿(大概是4星级的酒店),大巴车费和餐饮。因景点多处于深山和村落中,所以基本免费,个别有名景点似乎不对外开放,但凭着和文物局的沟通,可以进去参观,这点特别赞~
行程从北京出发,走访宣化的清远楼,陀罗尼塔,蔚县南安寺塔,涞源阁院寺和兴文塔,易县荆轲塔,涞水庆化寺花塔,西岗塔,和高碑店的开善寺。
以往参团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存在,但这个团却给人感觉很好,可能因为参团者以爱好历史和古建的人居多,都是为了访古而来,所以走起来不像其他的团队那么赶时间,同行的老师会很耐心讲解,还会拿出斗拱的模型现场演示拼插结构,同时,车里的时间会听到不少故事,能学很多东西。
不说这些废话,来说说嘉峪关介绍作文我们寻着辽塔走边关的两日~
★☆☆☆★☆☆☆★☆☆☆★
2月17日晚上19点,团定在此时间于龙泽附近集合。
因为周五是工作日,特意提前了一小会儿出发,结果赶上13号线的下班高峰,在地铁被挤疯了…
好在地铁顺利,我们大概提前了半小时达到,先到的朋友指路有误,幸得共享了位置,让我们顺利找到金色的大巴车~
三大包吃的外加出发前在家烤的白薯,在车上先解决掉晚餐。
人陆续来齐,好像有迷路的团友,所以没有准时发车,拖后了半小时。
从北京到宣化,车程不到3小时。
车上,白老师发了教材,又介绍了这次的老师,之后便是让大家逐个上前自我介绍,互相认识。
听团友们的介绍觉得好厉害~只是因为说的各种经历太长以至于好几个人说到最后我只记得她们很牛的经验,而忘记了名字,后几天才一一认清楚。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因为寻古旅行戒烟的大哥,这个听着真是太牛了。
自我介绍之后,同行的木老师给大家讲起了九边的概念,并形象得将农耕游牧的战线比喻为德比之战,又普及了些从古至今的知识给我们,以便这几日的观看。
我们今晚要到的是宣化张家口,因为身边不少人是张家口人,所以对这个城市不算陌生,特别是偶尔雾霾的时候,看人晒这里的晴朗天空,还有大冬天的大风飘过和厚雪冻沙棘,真是个除了冷以外的宜居城市。
张家口是贸易往来的交通枢纽,在明清时便有马市存在,如今随着东奥会的申办成功,张家口的发展已越发向国际化接轨。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达到了宣化,很快入住了宣化阳光国际酒店。
我喜欢酒店这个灯罩…
时间比想象得早,看酒店没有饮用水,就直接下楼去找超市买水,对面的加油站看起来萧条得不行,最后去了隔壁的烟酒铺子买,回来时很囧地被一个喝醉的人给吐到了鞋上…一言难尽地无语…
★☆☆☆★☆☆☆★☆☆☆★
2月18日一早,我们虽然早早收拾好,但达到食堂的时候已经人满了,于是我们聪明地选择了某个只被用了一半的自助台,然后搬了边上的椅子~~
这家酒店看着很高级,但是没有肉,好在我们昨晚剩下的小麦大鸡排~于是特别愉快地就着自助吃了~~
午饭后,行程正式开始。
我们的第一站是宣化古城中的钟楼,又名清远楼。
因为我们的酒店就在钟楼大街某个十字路口,所以拐了个弯就看到了正前方的清远楼。
白老师在车上发了讲解器耳机徽章给大家~配上昨日的教材,准备特别充足~
随着左手边出现了下图的土夯,我们也已经进入了宣化古城之中。
我们车经过的是宣化古城的东门,这条道横穿东西,也是连接古城东西城门的大道,东门靠南段的城墙保留了土夯的原貌,北段则被砖石包裹起来。
宣化古城的城墙是明代边城城墙的代表。
在车上先拍一张清远楼再下车,又被假花骗了…
下车的地方算个街心小花园,此刻还算清静,只有少量晨练之人。
我们一大批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马路,走至清远楼东侧观看。
先放一张清远楼北侧的照片,北侧匾额上写有“声通天籁”四字,门洞上写有广灵,正对古城北面广灵门。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其斗拱相较于我们之后所见的辽构,变得精巧了许多,少了几分唐韵的气势。
该楼据说是明代最好看的一座了,而且听说有“第二黄鹤楼”之称,功能类似于北京的钟鼓楼。
清远楼的木结构是老的,但砖墙是新的,地面似乎被有意垫高,外观结构为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
说起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其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清朝裴景福的《登嘉峪关》中写道的“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也体现了九边的重要作用。
清远楼所在的地方正是当年的宣府,离北京确实很近。
从德胜门出发到居庸关,再到鸡鸣驿,宣化,用不了多久,所以想想当初明英宗真的是从家门口被瓦剌掳走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杨老师顺便讲到了巩华城,提及那些门的命名,“扶京”,“展思”,“镇辽”,“威漠”…
这门的名字都目的明确,让辽人看到情何以堪…
清远楼内部只有两层,楼内还悬挂了宣府镇城钟。
除了刚刚看到的额匾,其余方向也有悬挂,分别是我们现在所见的东边“耸峙严疆”,南面“清远楼”,西面“震靖边氛”,各面门洞上所写的“安定”,“昌平”,“大新”也皆对应相应的城门名称。
东边随拍。
再放些其余方向清远楼的随拍。
看过清远楼,在大家的建议下,杨老师带我们从一个小门穿过了南面的围墙,远看鼓楼,也就是宣化的镇朔楼。
因为只是远观,并没有看到正面的牌子,背面这一块写的“神京屏翰”,据说是乾隆亲笔。
连接钟鼓楼的大道市井气息浓郁,车来人往的,比北京钟鼓楼之间的那些安静小道要热闹一些。
我特意小跑到前面,又站了路中拍鼓楼,时不时擦身而过又入境的摩托自行,让画面感都延伸了。
回首拍个清远楼。
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没有再往镇朔楼走,又去绕了清远楼的西面和北面部分便往车上返。
回到停车的路边,这会儿花园里已经热闹非凡,舞蹈的乐声让古城充满现代的气息。
随手拍下公园的一角龙壁。
离开古城的时候,我们再次经过了东门的城墙,这次看到靠北侧的包砖版本。
我们在城墙前转向南行驶,左手边一路都是古城的城墙。
据老师说这边城墙灰土打得好,所以保存得也好,现在墙上的洞多是动物挖出来的…
再往前一段,又变成了包砖风格,看起来是为了接上城墙建成这样的,中间留了门洞,方便过往车辆。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了,好像从某个城洞中看到后面的城墙成了农贸市场一样的地方,非常热闹。
沿着城墙行了一段,我们又再次向西而行,很快便转到了拱极楼,从拱极楼再次转向了南面。
听同行老师说,宣化这里是棋盘式的道路布局,这么走起来,确实方方正正。
拱极楼是古城宣化的南门城楼,明永乐时建造,清朝修复。
城门上写有昌平门,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
拱极楼与清远楼,镇朔楼在同一轴线上,据说以前与城墙相接。
现在城楼已经独立出来,南侧修成了广场,供人参观。
我们的车一掠而过,拱极楼也渐渐消失在视线里。
离开了宣化古城,我们也加速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由于车辆限高问题,我们在洋河二桥这里兜了两圈才找到路。
路上,老师们开始给我们普及起了辽和辽塔的知识。
目前所存的辽塔,保存最完好的都在北京和辽宁附近,这与辽的发源和其五京密切相关。
辽的五京。
早期辽太宗的皇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
后为控制原渤海国的遗民,辽在辽宁省辽阳市建立辽东京辽阳府。
南京析津府是如今的北京市,这是辽在华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为汉人聚居区,也是辽五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建筑基本是沿用唐代的旧城。我们这次行程的主要塔应该都算是南京的。
此外还有辽圣宗时期的新都城,辽后期的经济政治中心——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以及辽的边防重镇,军事要冲——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
大约行了半个小时,我们即将达到目的地,这时候听老师说山上有个小城,是以前存储军械军粮的。
抬头望向窗外,果然山顶可见一城。
这次的目的地是宣化郊区塔儿村的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兴建于辽天庆七年,属楼阁式密檐式。
与唐人所作的四角方形塔不同,辽代的塔少见方形。
迤逻尼塔是仅存的一座六边形塔,辽代其余保存下来的塔多是八边和圆形。除了这座外,上京还有一座六边形的塔,但已毁坏了。
此外,听了关于经幢的一些故事。据说唐人比较喜爱做经幢,辽代的时候佛塔代替了经幢,绕塔礼佛也源于经幢,主要由于当时的老百姓不识字,通过绕塔之举,相当于读了几遍经文。
车子停靠好,率先奔下去来几张全景还有牌子。
迤逻尼塔的台明堆得很高,利于其保存完好,其墩台高1.9米,周长33米,呈八角形。
辽代的塔都很注重塔基,据说应县木塔台明有16米的灰土,天宁寺也打了五遍之多。
塔基的南面有七级石阶。
台明之上是散水,塔身一层上有壸(hǔ,底下是亚,不是业,我是第一次见这字)门。
勾栏和层间原由莲台连接,塔刹原先也和佛塔一样是十三层,但如今都难辨样子。
听杨老师说塔是雕塑器物,辽代塔的砖是减法工艺,都是磨出来的。。。比如这个圆角,是从方砖磨出来的,而且是横向用砖。
边绕塔一周边听老师介绍,也随拍各个角度。
木质的角戗。
这次参观,我真是学会好多个新词和新字。
斗拱,这个好像也是磨出来的……辽人真是耐心…
椽子上铺砖,看着就结实。
体现下组织~
再放些周边~
枯草和塔。
焜黄华叶衰。
拍完塔我想起刚才入镜的牌子,就过去看了看,但似乎是关于村落建设的。
为了不虚此行,我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去了附近路过的小城。
步行上山的过程发现远处起了霾,刚才看塔时还是晴天,这会儿远山已经模糊了。
随拍小城。
因为大家都直奔了亭子,我们看侧面人少就绕过来瞅了下,路似乎是绕城的。
离远了以后讲解器没了声,中途又折回了城中。
这个城确实很小。
杨老师正在讲马面。
城虽小,城墙却有马面,马面的功能是加强城墙的防御,方便抵御死角的敌人。
站在高处拍一个城。
随拍的马面,道路等~
杨老师说塔要远看才美~刚才上山的时候没来得及拍,所以下山的时候补一张~
可惜没有长焦,同团的大哥拍了一张特别赞,放大能看清塔身细节~
一上午时间匆匆,从小城下去,我们才再次启程,前往蔚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