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毕业离开家乡西安出去两天一夜旅游攻略大学生,每年大概回家一两次,但每次也就是三五天,又常常赶上年关,忙于走亲访友,好像都没有安安静静西安出去两天一夜旅游攻略大学生的在老家待一段时间。
在这个大雁南飞的季节,我收拾好行囊,风雨兼程,一路向南,向着豫东平原飞驰。
天刚蒙蒙亮时,我到了村口。
在这个带着些许寒意的早晨,父母一定还在睡梦中,我不想惊动他们,准备在门外等一会,待天亮他们起床开门。
不曾想老远就看到院门敞开着,父亲在打扫院子,母亲在烧火做饭。
母亲说,往常没有起那么早,今早很奇怪,半夜醒来后睡不着了,就早早起来,原来是有喜事啊!
母亲说的很随意,我听着却是百感交集,不知何时,我们的回家,稀少的如同喜事一样。当然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们回家和喜事一样值得高兴。
以免家里挂念,每次回家从未提前告诉过他们,总是突然出现在家门口,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母亲的牵挂,殊不知,她也许时时都在牵挂着我们是否在回家的路上。
每次都是夜行回家,即便路上很困也一个劲儿的前行,心里说,到家一定先睡个好觉。
老家的棉花壳
但每次到家一点困意都没有,像个孩子似的,跟着母亲在院里跑来跑去。
这次依旧如此,一路昏昏欲睡,到家立刻精神抖擞。知女莫若母,母亲也没有催促我去休息,先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接着端过来一大碗“面糊涂”。
热腾腾的面糊里,放了些大枣和红薯,碗底还有两个荷包蛋,我双手接过,一气儿吃了个底朝天。
天已大亮,和小侄子一起在房前屋后转了起来。
院子前挨着小河的空地,被父亲用篱笆隔成了一块块,分别种着青菜、香菜和小葱,绿油油的很旺盛。
连院里的草垛上,也挂满了丝瓜和南瓜,门口还有父亲种下的几棵甘蔗,挺拔茁壮。
人勤地不懒,是老家人的真实写照,家家户户利用起周边的荒地,种些应季的瓜果蔬菜,几乎一年四季都不用上街买菜。
老家的麦田
中午,小菜园里割了一筐韭菜,我们和面、洗菜、剁馅儿,准备包饺子,父亲则是找来斧头在院里劈起劈柴。
院子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的欢笑声。
可爱的小侄女倚着厨房的门,扬着声音问,是不是过年了!
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阵内疚,也许孩子的记忆中,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这样齐齐的聚在一起!
而年迈的父母呢,对于儿女们每次回家,他们也一定感觉和过年一样热闹开心?
我看向母亲,她一边和面,一边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发自内心的笑着,那种只有全家人在一起时才会流露出的开心和幸福,溢于言表。
晚上,与母亲聊天到很晚,周围能想到的人都问了一遍,得知童年的小伙伴都过的很好,那些可亲的长辈身体健康,心里就很开心。
不知道过了多久,才沉沉睡去,一觉醒来,看看时间,上午九点了。
正要起床,母亲端来了“萝卜白菜冰糖汤”,说下雪了,这个预防感冒,喝下身上暖和了再起来。
乖乖的喝了一大碗,赶快起床,洗漱好,母亲已经把饭菜端了上了。刚出锅的干菜萝卜缨馅包子,加上自制的黄豆酱,味道真好,再喝一碗“面糊涂”,暖和又养胃。
雪下了一夜,天亮时停了,太阳躲在云层,有点冷,我们都缩在沙发上。
父亲已经从街上回来,丢给我一大包好吃的,不用看就知道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
一会儿父亲又把门口的几棵甘蔗砍了回来,说怕下雪给冻了。
母亲打趣父亲说:“明明是给孩子留的?说啥怕下雪给冻了呢?”
父亲保持着他一贯的威严,装作没听见。
母亲说小侄子有点咳嗽,想去挖点茅根草煮汤喝。
我一听就表示很想去,去挖茅根草,也想去看看雪后的田野。
姐姐对我说,好不容易下雪,你们回来了,母亲才舍得在屋里休息会,别去了。
母亲已经换好了鞋子,准备好了工具,她是知道我想去田里看看的,以前每次回来,我都要在村前村后的田里绕上一圈。
赶快收拾停当,跟母亲一起,走出村子,走在覆盖着白雪的田间小路上。
来到村外的河堤,停下脚步,在母亲的示意下,寻找着茅根草。
寒冬还没有彻底到来,土壤下很潮湿,挖出来的茅根草还很脆嫩,扯一节,擦擦泥土,放嘴里嚼起来,冰凉的甜。
河堤上的桐树上只剩最后的几片叶子,高大的芦苇丛中,一簇簇的芦苇花在风里摇摆,雪一样洁白。
雪后的老家
就在几年前,每到深秋,人们争相来到河边,把芦苇收割回来编成席子,采了芦苇花编织成冬天御寒的草鞋。
而在商店里有了各式各样的席子与鞋子后,这些芦苇只有在荒野里慢慢枯萎了。
母亲说这个季节挖茅根草比较可惜,别看这一小节茅根草,到春天的时候会滋生一大片呢?
所以我们就挖了一小把,回家洗了洗,加上几节甘蔗,在锅里煮了起来。
煮好之后,每人盛了一碗汤,再把甘蔗吃了。本来有点咳嗽的小侄子,在喝了甘蔗茅根草的第二天,就没有再咳嗽。
甘蔗是自己种的,没有化肥农药,生长周期又长,口感清脆香甜,只可惜太少了。
“明年我要种上一大片,存到窖里,够咱们吃上一年!”父亲说。
我是如此喜欢父母这样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对下个季节,对新的一年,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期待,仿佛时光无限深远,他们都不会老去,一切都不会变。
第二天,睁开眼睛就听到屋檐下滴滴答答的声音,接着听到母亲在院子里高兴的说,这天晴的真好,雪都化了!
匆匆起床吃过早饭,帮着母亲洗洗刷刷,一趟趟的把衣服,还有被子和褥子拿到楼上晾晒。
“晴天真好,一到晴天我就楼上楼下的洗啊,晒啊!把你们房间的被子都晒一遍,说不定谁哪天就回来了!”
老家雪后的晴空
母亲说,好像是对着楼下的我,又像是自言自语。
我抬头看着站在二楼晒被子的母亲,六十八岁的老人,满头白发,身体瘦弱,背也微驼,但这一刻,阳光下的母亲,眉心舒展,脚步轻盈。
这漫长的一年,我们都不在身边,父亲又常常在街上看店,天晴的时候,她一个人是怎样踩着楼梯,把一床床的被子抱到楼上,小心的翻晒,再一床床的收回?
那个时候,她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在想今天谁会回来,在盼着门口有人喊声:“娘······”
“奶奶喜欢站楼上看,她说楼上看得远,你们一到村口她就能看见!”小侄女在一旁说。
那一天的阳光真好,刺得我眼泪晃晃。
这次回来的真是时候,赶上了乡里一年一次的大会,这天起了个大早,邀上邻居去赶会。
先来到十字街头那家开了几十年的早点摊,要了以前最爱喝的绿豆丸子汤,外加纯小麦面粉制作的油条,正吃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赶会的人群已经涌了上来。
我以为人们都外出务工了,应该不会那么拥挤,不曾想拥堵还是超出了想象,幸亏来的早,否则也许都挤不进来。
比起前几年赶会,人群中也不乏一些年轻的身影。听父亲说,现在好多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回来做起了生意,有的卖沙子水泥,有的经营门窗玻璃,有的开饭店卖馒头等等。
老家的草垛
而相比以往只出售传统的生活用品以及各种食品,现在的集会商品类型也丰富许多,包括各种套圈投球游戏,骑骆驼合影拍照,小团体的杂技表演等。
会上看到一个穿着睡衣,见人就点头哈腰的男人,觉得眼熟又想不起是谁。邻居说这是老贾,这几年精神失常了!
曾经的老贾在三里五村横行霸道,蛮不讲理,是个有点愣头青的地痞,但印象中倒也衣冠楚楚。
此刻,看着这个体态臃肿,抱着一捆芹菜,脚步蹒跚的人,无法想到竟是同一个人。
街口遇到当年大队的一个干部,那时抓计划生育毫不手软,村里的花婶提到他,牙齿都恨的痒痒的,若不是他举报抓人,花婶的小儿子恐怕已经成家了。
那是花婶的第二个孩子,而那时,这个干部的儿子却一连生了五个孩子。
此时的干部早已离职,也没了往日的神采,手里拎着半袋米,肩膀上扛着一袋苹果。
恰好一个骑三轮车的同村人经过,车上大概是拉着孙子孙女好几个孩子,干部看到了,赶快停下脚步,打开袋里的苹果,给车上的孩子一人拿了一个。
看他的脸上,笑容真诚。
豫东的烧饼非常有名,而我们街上的烧饼,数马婶家的最好吃,那天路过,特别想买几个。
我读高中的时候,马婶常在我家店前卖烧饼,每次看到我们,总要递过来一个热腾腾的烧饼。
这些年来,她的烧饼生意越来越好,自己也盘下了一个小店。
很多商家都怕熟人去买东西,因为熟人要讲些人情,让个三五元,也就不赚钱了。
老家的烧饼
如果我去买,好像是在占便宜,也给人家找麻烦。可实在想吃她家的烧饼,干脆,就装作不认识,也许她早已不认识我了,甚至也可以装作不认识。
这样想着,就走过去,一眼就看到烧饼摊上的牌子上写着:现打烧饼,一元一个,马婶正在烧饼炉子上忙碌着。
我低着头,说买5块钱的烧饼。
“多装2个!”她接过钱,吩咐旁边装袋的儿子。
“啥时候回来的,这次要在家呆几天吧!”她把装有7个烧饼的袋子递给我时,问了一句。
我有点脸红了,只好含含糊糊的打了招呼。
时间变了,自己变了,我们以为别人也会变,然而有些人,有些淳朴的东西一直都没变。
吃晚饭时,村里的二叔过来,拿了一些钱,说是玉米种子的补偿,父亲说什么也不要,给二叔倒了杯酒,留他一起吃饭。
二叔开了个种子店,每年村里的种子都是在他那里买的。今年玉米种下后,大家就发现出苗率很低,后来长势也不好,秋收的时候产量出奇的低。
大家都去找二叔问个究竟,却发现二叔早就关门闭户不知去向。
而就在这两天,二叔回来了,据说是下了三个月的煤窑挖煤,挣了一笔钱,把种子钱退给了乡亲们。
“其实不用这么为难自己,都在一个村里多少年了,大家也知道你的为人,你也是上当受骗的!”父亲说。
老家的丝瓜
“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自己,我不能赖账,让人以后戳孩子的脊梁骨,咱也不是住三两天就走,这是咱老家,咱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咱要干干净净的!”
二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临走,二叔要买一些我家的编织袋,父亲回答说卖完了。
我明明记得楼道里堆了很多,怎么会没有了呢?心里有点诧异,母亲告诉了我其中的原委。
有天,父亲在路边看到卖装玉米棒子的编织袋,一问价格,比市场便宜很多,看看商家手里的样品质量,也不错,父亲就买了满满一车,准备回来兑给村里。
回来后,母亲拿起一个轻轻拽了拽,那些线一下子就断了,母亲赶快又试试其他的,一会儿撕了十多个,有的几乎一摸就坏掉了。
他们知道上当了,什么也没说,就放到屋角里,说一个也不要兑出去,不能坑人。
村里有见到父亲拉回编织袋的,陆续过来买,母亲一律回答卖完了。
“好几千块钱的货呢,扔了怪可惜,要不到远一点的地方便宜点卖了吧!”我想着,顺口说了出来。
“远一点,多远的地方呢?出了村,出了河南,出了国,别人就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吗?就算别人不知道,你自己也知道你是谁,是哪里人吧?”父亲怒气冲冲的说。
我赶快低下了头!
小姨家是曾经比较落后的一个村,现在村里的主路两旁盖起了一座座两层小楼,每家的院墙和门口都很气派。
而村中的路,却没有变,坑坑洼洼,加上雪后的积水,非常难走,泥泞的道路和旁边的精致的庭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家家楼房都盖的那么好,路却这么差,真是各扫门前雪!” 到了小姨家,我一边擦鞋上的泥,一边感叹。
“你不知道,这路其实是去年才修的,修路的钱是靠村里人集资,没想到竟是豆腐渣工程,一年不到就是这样了!”
老家的田间小路
原来是这样,其中原委,不言而喻。
小姨带我们去看她家刚建的房子,小姨的女儿出嫁了,儿子在外省工作,也在那买车买房安了家,可还是在家建了一座新房。
“你在外工作这么好,环境也不错,还想着回家吗?”得知表哥要建房时,我问。
“要回的,迟早都要回的,这座城市和这个企业,不缺我一个,但是回家,也许会让老家变的更好一些!”表哥说。
想起刚刚路过的那家幼儿园,两个老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在院里跳舞,她们是我的两个同学,师范毕业后谢绝市里的好工作,回到家乡任教。
让老家变的更好一些,一些人在坚守,在努力,一些人正在开始努力!
【图文内容转载自慢时间公众号】
如果您关注“六合旅游”微信,那么您在首页回复关键词:“旅游攻略”、“小火车”、“止马岭”、“桃花岛”、“葵花园”、“巴布洛”、“文化旅游城”,都将会得到您想要的信息。回复数字1-20,还有惊喜呦!更多百科全书式的精彩图文,请“查看历史消息”。
喜欢我,就赞赞我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历史消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