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各大媒体和朋友圈刷屏的微信新功能——「小程序」,终于在上周开放app和小程序的开发成本一样吗了公测,想要抢先体验其功能,你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注册一个新账户。其实,「小程序」真正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张小龙在朋友圈说:「小程序」是一个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app和小程序的开发成本一样吗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到「小程序」被认为是腾讯将微信拥有的巨大流量变现形成更大生态体系的最新尝试。这有可能让微信成为手机系统内的另一个操作系统,其最大的影响是可能改变部分应用的分发渠道,并且对开发者的工作产生影响。
虽然「小程序」的技术升级很颠覆,但它并没有解决微信自身的商业问题:
用户体验:仍然会对强社交用户形成困扰
对于用户来说,「小程序」的操作体验要比APP复杂一些。相比于手机桌面,「小程序」的入口至少要深两级或者更多,增加了操作路径。比如,假如用户想要打车服务,如果用APP,他仅需要在桌面点击一个步骤,而「小程序」则需要打开微信,找到「小程序」的位置,在搜索中找到具体应用。
当然,微信也有解决方案,就是可以模板消息,也就是推送微信审核的应用消息,只要经常用,它就推送,不常用,它就无法推送,当你看到推送消息时产生了应用场景和需求,就可以直接使用,这样实现一定的使用效率的提升,但还远远不够。
还有一点,小程序不支持多任务工作。用户在聊微信的时候就没办法同步上小程序,想想每次阅读微信文章时,突然收到好友信息的焦虑感,所以在用户体验上反而不佳。
用户营销:没完没了的营销推广?张小龙并不想这么做
张小龙“不打扰用户”的理念在「小程序」里被再次体现,就是查找「小程序」只能扫码使用和搜索排行里,不能关注也不能下发消息,这就给营销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或者准确说是在微信的渠道上做推广是十分困难。
互联网APP创业热潮已过,未来路在何方?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已经冷却下来了,高频刚需的商业服务领域基本已经被APP占领,手机的常用应用已经固定下来。生活中大多数消费场景已经被BAT等寡头垄断,即使小程序给了新创业者成本和流量上的便利,但留给他们的机会也不多了。
即使是在垂直领域,各大平台也都有了稳定的用户,当然为了增加获客渠道,各大平台也许都会把一些简单的功能作为新的入口放在小程序上,但也仅仅是如此。
游戏、直播、算命、星座、小游戏,这些应用就别想了。你能干的就是电商、小工具、企业站和基于「小程序」的垂直深度社交工具(比如做个小陌陌)。「小程序」是一个慢热的东西,有红利,但是需要更高智商的策划,凭借针对需求的方案、品牌、名字、用户体验来实现被用户 “临幸”。
同时,必须进行二次营销的东西建议就不要做了,适合做的就是具有高度用户体验的工具和小服务,直接进行流量变现,也就是说,适合当你进入某一应用/消费场景时,「小程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的设计是对于需求的即时服务,而不是长期服务。
关于「小程序」最后会做成什么样子,大家也只能猜想,但可以预见的是,其应用体验应该会介于原生APP和微信目前第三方服务之间。
一些头部APP,不管其流量和用户规模,几乎都跟微信本身不相伯仲,两个本是平行关系,现在微信想要的是瓜分你的流量和将你变为从属关系,这是「小程序」的敌人,也不是「小程序」的目标客户。而从用户角度来说,使用高频的主流APP实在没有删掉然后转投「小程序」怀抱的理由。目前滴滴、大众点评和京东等应用均在微信有入口,有多少忠实用户真的可以用微信打开这些应用。
所以对于大多数属于“过去”的产品服务而言,「小程序」的运营逻辑跟微信公众号还是一样的,企业运用「小程序」只是一种工具,最终手段还是要把人引流到自己的APP上,因为那里才是自己的地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