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家中整理资料时发现两本打印南通宣传片拍摄的书面资料——《对外宣传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剧本》和《对外宣传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解说词》,泛黄南通宣传片拍摄的封面上时间还清楚:“1986年6月”。一晃整整30年了,可撰写、拍摄、制作这部电视专题片南通宣传片拍摄的五六十天的工作情景,至今仍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县委研究决定 拍摄外宣电视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如皋社会经济同样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对外宣传手段单一、力度不够,加之整个南通对外宣传的大气候还未形成,“贫穷落后”、“小六子吃供应”的如皋形象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苏南人,根本就没把“如皋”放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有点印象,也就是一个字:“穷”。
1985年下半年,当《人民日报》“海外版”绘制的地图将南通市划在了长江以南,一时间成了笑谈之后,南通市委宣传部立刻意识到外宣工作的重要性,立即召开了南通市外宣工作会议,要求各县市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对外宣传工作,大力提升整个南通的知名度,以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1986年3月底4月初,中共如皋县委研究决定,由县财政拨款两万元,拍摄一部对外宣传电视专题片,全面推介改革开放后的如皋。这一任务自然落在了县委宣传部。宣传部经过研究,将组织撰稿、拍摄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在宣传科工作的我。
拍摄电视专题片,首先要拿出剧本。于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深入全县53个乡镇以及各相关部门,全面调查了解如皋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题为《如皋风貌》的电视专题片剧本初稿。分为“文化古城的秀色”、“资源丰富的农业”、“蓬勃发展的工业”、“充满活力的外贸”和“生机勃勃的市政”五个部分计13200多字,全面介绍了如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蒋家瑞亲自反复修改后,同意拍摄。
借用社会资源 组织拍摄制作
有了《如皋风貌》电视专题片剧本,却遇到了电视拍摄、制作、配音人员,以及相关配套工作、机械设备等问题。而当时如皋电视台刚刚设立,只能完成电视差转任务,人员、技术、设备等条件都不具备。怎么办?县委宣传部研究决定,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借用的办法,解决人员、技术、设备等问题。
考虑到拍摄、制作任务的艰巨,宣传部决定,将理论科科长王行康同志抽调出来,和我一道组织专题片的拍摄、制作。
一是聘请摄像名师,力求艺术水平。
通过南通市委宣传部,我们聘请到了南通电视台著名摄像师邵应路。他愉快地接受了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的拍摄任务。在认真阅读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文字初稿后,他胸有成竹地拿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拍摄、制作方案,主动承担起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导演。因为邵应路同志拍摄过不少电视剧和电视小品,因此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他既是摄像,同时又承担了导演的角色,拍摄地点和时间如何选择,拍摄内容和主题如何表现,灯光角度和强弱如何掌握等等,甚至在拍摄过程中时不时地提醒撰稿人此画面配什么讲解词比较好,都是由他一人担当。
﹙2﹚摄像。根据邵应路同志的要求,我们从刚刚成立的如皋电视台借来几名工作人员当他的助手,帮助他打打灯光、拿拿接接,配合他完成拍摄任务。邵应路同志不但拍摄技艺高超,而且工作非常敬业。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他起早带晚,吃苦耐劳,有时为了拍好一个画面或场景,对自然光的利用、最佳角度的选择、镜头从何处开始拉到何处定格、近镜头和远镜头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选定等等都十分讲究,一丝不苟。倘若拍不好,即使他自己累得浑身是汗、协助者筋疲力尽,谁也不能休息,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直到他满意为止。
当然,作为新兴的电视媒体在当时很“吃香”,电视摄制组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所有受邀拍摄的单位和人员都积极配合,甚至出现了“你争我抢”拍摄的场面。这也为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制作。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整个拍摄任务完成后,邵应路同志又承担起了剪接、制作任务。忙不过来,他就邀请南通电视台的同事协助他。经过十多天的辛勤工作,终于比较完美地完成了《如皋风貌》的剪接、制作任务,播放时间整整47分钟。
二是利用如皋机场,力求航拍效果。
为了更好展示如皋风貌,力求与地面拍摄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根据摄像师邵应路关于借用飞机进行航拍的提议,县委分管领导决定,充分利用如皋拥有飞机场这一县市少有的有利条件,抓住国家“八一”跳伞队在如集训的机遇,请如皋机场部队支持,从空中进行拍摄。于是,县委办公室与时任驻如空军机场部队政委、后曾任如皋市政协副主席的严世进同志取得联系,请他与国家“八一”跳伞队协商,利用跳伞队休息时间,且周边军用机场无集训任务之际,帮助如皋完成航拍任务。
机会终于等来了,记得这一天,天气特别好。按照摄像师邵应路的要求,所有协助拍摄的工作人员登上飞机后,机场工作人员用直径2-3公分的粗麻绳,在机舱门上拉扣成“米”字形网罩,然后再将自己的身体面向门外捆绑在“米”字形网罩上。这样,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机舱门只能打开着。为防止摄像机滑落,工作人员又将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摄像机上,一头系在机舱门上。
航拍开始了,为首先交代“如皋地处长江下游入海口北岸”这一地理位置,飞机起飞后径直飞往长江入海口,然后折回从如皋段沿着如海运河往北飞。飞到如城镇后,飞机便在城镇上空低空盘旋,以更好配合摄像师拍摄。为保证古城主要景点以及名胜古迹的拍摄效果,飞机反复在这些景点上空盘旋,直到摄像师满意为止。此时此刻,如城地面上聚集了不少观看的人群,他们仰面朝天,欢呼雀跃,好奇地观看着低空盘旋的飞机,看着被固定在机舱门绳索上的摄像师,眼睛一眨也不眨,像是非要看懂魔术师到底是怎么变出戏法似的。
航拍近四十分钟后,飞机返回如皋机场降落了,此时的摄像师邵应路面色苍白,说话都感到无力了。这是因为机舱门敞开着,摄像师几乎就在舱门外顶着大风拍摄,连呼吸都感到困难。这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完成这一艰巨的拍摄任务!不过,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当人们看到专题片,尤其是看到航拍的电视画面时,他们说:“谁说我们如皋穷、形象不好,看了这电视,你就知道我们如皋有多美、有多好!”
三是宣传部长题字,力求引人入胜。
为体现电视专题片的人文底蕴,我们请在本县书法界较有名气、尤其擅长行草的蒋家瑞部长,为电视专题片片名“如皋风貌”题了字。这样,在电视片一开始播放航拍美丽如皋画面的同时,将“如皋风貌”四个潇洒美观、遒劲有力的行书大字一笔笔展示出来,如同书法大家手握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一幅徐徐展开的长长的橫幅画卷上挥毫泼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四是邀请名嘴配音,力求声屏并茂。
在《如皋风貌》电视专题片完成剪接制作工序后,根据邵应路同志的要求和提示,我完成了专题片7500多字的解说词的撰写任务,开始配音。因为南通电视台建台时间也不长,同样缺少该片合适的配音员。于是,邵应路同志便找到南通市文工团团长,请他配音。不过试播的效果仍不太理想,文工团团长的“话剧演员道白味”较浓,且一人配音,显得比较单调。于是,我们请省委宣传部帮忙,找到江苏电视台比较出色的一男一女两位播音员。按照他们的要求,上午我们将解说词交给他们熟悉,下午配音。结果,片长47分钟,他俩配音就是47分钟,一气呵成,声屏浑然一体,观众称赞说:“听这样的配音,简直就是艺术享受!”
争相对外宣传 成效显著增强
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拍摄制作完成后,县委宣传部一方面要求县电视台在县内反复播放,以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鼓舞全县人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求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升如皋形象,加快如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特请南通电视台将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另外复制了4部,由如皋电视台负责借用登记。这下,《如皋风貌》“火”了,成了各乡镇、各部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有时,为“争”借一部片子,两个部门或单位还跑到县委宣传部“理论”,直到宣传部“定夺”为止。
通过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对外强有力的宣传,如皋的对外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改观。不少外地人观看《如皋风貌》后认为:“如皋还是蛮不错的,名胜古迹等不少地方挺美的,不像‘贫穷落后’的样子啊!”同时,如皋的经济、尤其是外贸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年后的1988年外贸收购额连续多年超亿元,名列全省先进行列。不仅如此,电视专题片《如皋风貌》的拍摄制作,还为如皋今后各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很好的借鉴,此后拍摄《金如皋的魅力》等不少专题片或多或少都借用了《如皋风貌》的拍摄技术和电视画面,尤其是借用了不少航拍的电视画面。□吴光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