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我而言是一件很个人和享受的事情。从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觉得在读书的时候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的、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古今中外纷繁喧嚣的故事,有善恶美丑各色的人物,有阳光下的欢愉和奔放,也有夜色下的细碎心情。仿佛嘉峪关写景作文你的人生可以扩展出多个世界,体验出百种的滋味。
我的读书的历程很松散,没有爸妈的可以安排,没有老师的专门督促,接触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什么感兴趣就更多的探索和更广泛的涉猎。记得小时候比较印象深刻的书大概是从童话开始,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读了各色的王子公主都不觉得厌倦。突然有一天读到这样一个童话《夜莺与玫瑰》,记得是王尔德写的,是一个夜莺因为感动于一位大学生的爱情,而用自己生命的鲜血染红了大学生献给爱人的玫瑰,而这样一朵玫瑰,却在第二天的清晨被失恋的大学生丢弃在了路旁。这个童话让我稚嫩的心灵感受到了震撼,原来还有这样的童话、这样的情感和情绪,原来还有这样的失落甚至哀伤。
再大一些开始喜欢读三毛的书,从她的《雨季不再来》到《撒哈拉的故事》,看到了一个青春敏感的雨季少女成长为一位走遍世界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勇敢女郎的心路历程。那时的喜欢带着些羡慕、带着些向往、带着些共鸣,陪伴了我许多个日夜,慢慢浸染着自己的心灵的背景图色。后来读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米切尔的《飘》,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读了屠格涅夫的《初恋》,开始喜欢张爱玲小说里的苍凉笔调,喜欢席慕蓉散文里的静美淡泊,喜欢唐诗宋词里的动人意境,喜欢一切在其中读得出真切的情感的书籍和文学作品。在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在想,这样一位老人与大鱼的故事,嘉峪关写景作文他辛辛苦苦与海浪搏斗,终于打到了一条大鱼,却被其他鲨鱼就把这条鱼,一口一口地吃掉了。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想为我们传达怎样的思想情感,海明威在这儿,营造着一个无尽无穷的话题,这个话题属于人类的本体,就是胜利者和失败者,实际上是讲不清楚的,每一次胜利,嘉峪关写景作文你可以找到里边的失败的因素,每一个失败后面,都可以找到胜利的因素。这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曾记得《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象征,抒发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征人无限失落伤感的心情。诗句并无一处写悲伤,却处处笼罩着这种情绪的色彩,深深感染每一位读者。每当在心中默读这样的诗句,似乎眼前就浮现出鹅黄青嫩色调的烟柳岸边,那初次邂逅的惊喜与青涩,以及在历尽千山之后,重回故地时风雨凄凄、茕茕孑立的身影,这大概即是书写心静情景的至高境界。
茨威格说:“一部艺术作品的构思是一种内心的过程。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处于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视的,一种神圣神秘的现象。”文学作品的构思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体,是作者内心的流露表达,不是文字的简单拼凑。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在文学的构思过程中,那些材料不断地融汇,选择,碰撞,又融合作家个人的感情因子,千千万万个想法出现在脑海中,印刷在淡木香的纸上。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征文”活动中,我创作了一首小诗,是从在战争中死难的亡魂的呼唤中,表达了对美丽家园和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战争罪恶的控诉和痛恨。诗中这样写道“70年,桃花谢了又开,河畔岁岁柳絮如烟,一个甲子过去又十载了,有个声音一直也未能停歇。未能忘记啊,未能忘记,我们在那里赏过春花秋月,历过春夏秋冬,我们的根在那里,家在那里,魂在那里。”写到“还我红桃绿蕉,还我灵山秀水,还我月下良人,还我梦中的桃花源,那双牵过生生世世的手,那颗爱到沧海桑田的心。”创作的过程中,也许技巧与文采都略显生涩。但始终有一份情绪涌动在心里,仿佛自己就在感同身受着逝者的哀伤与呼唤。
在关于《诗意的栖居》书写故乡嘉峪关的征文活动中,我尝试着融入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创作了一篇习作《小城有魂》,进行投稿。在这篇作品中,我梳理着自己与故乡一起成长的点滴印记,回想着城市的历史今朝、古迹风景、人文风貌带给我的感动与洗礼。追忆着城市从大明朝边关拔地而起的大漠城堡、雄伟长城;褪去沙尘、越来越柔和的边城春风;老一代酒钢人从桦树沟矿启程,开辟了一座新中国的钢铁城市的壮怀激情;骄傲着自己的故乡成为一座水灵清润的戈壁明珠。我在文中写道:“当我静静地散步在这座属于自己的小城,在那洒满清辉的明月夜的小径上,在那轻雾笼罩的晨光中的湖水旁,呼吸着这座城市纯净而微凉的空气,感受着浸透灵魂的宁静与惬意,这份热切的挚情,让我贴近故乡的灵魂,感受着与她的心灵对话。一个人的关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属于一个人。我的故乡---嘉峪关,我挚爱的家园,有历史,有底蕴,有精神,有魂魄。她虽地处西北一隅,春寒秋肃,却是我内心最温暖而美好的存在。”
在自己点点滴滴的阅读与创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视线和思绪始终都被一种或美好或动人的情愫所吸引着,它或者是人物的至美至善,或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或者是境界的深邃幽远,或者是灵魂的赤诚对话。无论是透过书籍与文学作品看待外面的世界,还是在自己身边感受着故乡的人事风景,我始终觉得,牵引着我亲近文学、亲近书籍的是那些美丽、美好的事物与心灵,正是这样的美好,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我的心灵世界,给我涂抹了渴望光明的人生色调。
我想,无论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怎样丰富多元的意义,承载着多少使命与价值,引领人们追寻更高、更美更辽阔的人生境界,构建更善、更真、更幸福的俗世生活,总是他最可宝贵的作用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